近日,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通知》,这项新规明确指出,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,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将开设一节体育课,并探索实施上下两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。这一政策的推出,引发了来宾市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和课程安排的优化调整,校园内充满了欢声笑语的体育教学创新实践,展现出“体教融合”的新气象。
来宾市滨江小学以“年级体育大课+学科融合课”的双轨体系,开创了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。年级体育大课是指同一年级多个班级集中进行系统性体育训练,由体育老师主导,班主任辅助,重点开展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。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,四年级的覃映溪同学表示:“每天都有体育课,我感觉非常开心。锻炼让身体变得更健康,我喜欢上球类课,比如踢足球、打篮球。”
不仅如此,该校在语文课堂上也因课文《陀螺》的教学焕发了新活力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并动手制作陀螺,接着由体育教师组织赛陀螺活动,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。滨江小学副校长覃华荣强调,这种“学科老师主导、体育教师辅助”的融合模式,成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体能锻炼的双重目标。
在来宾市第六中学,学校严格按照广西教育厅的要求,及时调整课表,采用错峰排课的动态调整策略,将体育课与文化课间隔安排,避免学生连续高强度学习。副校长何春玲指出,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体育教师紧缺,部分老师需要跨年级授课,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。为此,学校体育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来丰富课程内容,确保教学质量。
展开剩余31%来宾市祥和小学则结合金秀瑶族长鼓文化,编排大课间活动,通过“多班联上”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,并鼓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体育课教学工作。总务处主任张颖介绍,学校将本地瑶族文化特色融入体育活动中,编排了“瑶族长鼓舞操”,并将原本分散的小体育课合并为40分钟的大课,多个班级可以同时在操场开展活动。
从学科融合到错峰排课,从民族文化传承到师资跨界培训,来宾市各中小学正以具体实践破解体育教育难题。体教融合不仅为学生带来了更多欢笑与健康,也展现出体育教育发展的无限可能。这一变革不仅让体育课回归本质,更在学科交叉中培育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,为构建“健康中国”注入青春动能。
